海洋魅力 遊艇專用區點亮南星計畫
台灣四面環海,遠洋漁業稱霸全球,但隨著國際保護海洋的聲浪高漲及諸多禁漁的措施,使得遠洋漁業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但另一項和海洋有關的遊艇產業,近年來則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國內遊艇產業除了在工藝方面品質備受肯定外,製造成本部分也因優良製程而大幅降低,此外各項表現在國際上 也極具競爭力,今年台灣大型遊艇訂單數量佔全球排名第7,在亞洲產值排名第一,台灣遊艇產業已經邁向高附加價值的豪華遊艇發展,業界也紛紛建立自主研發產品的能力及自創品牌,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高雄市遊艇專用區招商起步】
今年10月26日高雄市政府海洋局為南星計畫遊艇產業專區舉辦首次招商說明會,吸引近十家業者參加。海洋局將在明年初選出合作對象後,明年中啟動113公頃的遊艇產業專用區計畫,並首度以「政府規劃、民間投資」 的方式進行開發,首期工程預計於民國102年完工,提供遊艇廠商進駐,並在 民國103年底完成所有土地開發。
高雄市海洋局長指出,113公頃土地中,扣除公共設施等,配置有27個遊艇廠區(每廠區佔地2公頃)及16個五金等零件廠區(每廠區佔地0.5公頃),提供給南部相關業者使用,目前已有23家廠商簽訂投資意向書。他表示,因應市場走向,台灣的遊艇業正加緊開發綠能產品,包括風力發電葉片、太陽能發電等都是重點發展項目,未來南星遊艇專區將打造成台灣首座結合上述綠能的環保專區,也掀起南星計畫進入實質開發的序幕。
【南星計畫遇上明星產業】
高雄市南星計畫其實是緣起於1980年大林蒲臨海地區的一項「填海造陸」計畫,由於大林蒲地區沿岸土質鬆軟,常遭海浪侵蝕,眼看海岸線節節後退,甚至釀出海水倒灌災情。市府以建築廢土填築防洪,到1988年已填出80公頃 的海埔新生地;於是再提出「與海爭地計畫」,1990年,第一期工程動土,沿著海岸圍築一長條封閉海堤,再用建築廢土填海,一步一步地進行造陸工作,廿幾年來已填築出達220公頃的新生地。
正因為南星計畫區是高雄市少數規模較大且鄰近港區的土地,且毗鄰高雄港第六貨櫃中心,多年來市府不斷為南星計畫土地的開發找尋定位和方向,但九O年代因國內經濟投資氣氛低迷,產業出走,過去市府所提出的興建南星國際機場、吸引海陸空港相關產業進駐,到開發南星自由貿易港區等構想,希望能吸引物流業者進駐,但都沒能為偌大的南星計畫區,找到發展的方向,直到主要以高雄為生產基地的國內遊艇業者看中這塊靠海的新生地,加上國內遊艇產業走出低谷的契機下,「遊艇專用區」一躍成為南星計畫的明星產業。
不同於過去市府在南星計畫所提出的發展構想,無論是機場,或是自由貿易港區,都需要中央經費以及政策上的奧援,自由貿易港區甚至牽涉兩岸經濟往來等重大國家政策。「遊艇專用區」的構想卻是真正來自民間產業的需求和地理上的必然性,也使得遊艇專用區的構想一提出,不但得到產、官、學界認同, 在極短的時間內,高雄市政府也與中央達成共識,開發計畫呼之欲出,而高雄地區更有20家以上的遊艇製造及零件業者表達參與共同投資開發的意願,估計至少投資50億元,每年產值100億元。遊艇製造兼具資金密集及勞動密集,尤其是需要細膩手工打造,是技術知識密集的產業,預計可以創造3,000人以上的就 業機會。
【讓遊艇業更貼近海洋】
國內遊艇產業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大區域,北部區域群聚在台北、桃園,以基隆港為出口中心,約有7家廠商,南部區域則群聚在台南、高雄,以高雄港為出口中心,共聚集了20幾家業者,主要集中於高雄臨海、大發、旗津等地區,但因臨海及大發地區的遊艇業者並非位於港邊,再加上未來遊艇朝向大型化發展, 所以產生遊艇陸上運輸及下水測試等困難問題。
每逢遊艇下水測試,對業者而言都是極大的工程,必須僱用吊車,運送至港邊下水,隨著遊艇大型化的發展,下水困難及下水碼頭設施不足的問題也被突顯出來。
為了協助遊艇業的發展,高雄市將遊艇業設定為旗艦產業,連帶帶動遊艇碼頭、遊艇運輸等相關行業迅速發展。2006年高雄市政府決定先興建遊艇專用下水碼頭及設施,解決高市遊艇業者長年無法取得港區專用下水碼頭及設施的問題,這項工程已於2009年12月底完工。台灣區遊艇公會理事長呂佳揚指出,首座遊艇專用下水碼頭啟用,讓業者免去下水測試「陸上行舟」及與漁船搶碼頭之苦,降低業者成本,有助於遊艇產業根留台灣。
高雄市市府也積極推動南星計劃成為「遊艇製造專區」,提供業者臨時碼頭及下水設施,並提供土地,滿足建造 120 呎以上巨型遊艇的廠房需求,透過供應商、物流、倉儲廠配置、道路、碼頭及下水設施等,提升遊艇業者的生產效益,建構台灣遊艇工業的群聚效應,發展成為亞洲豪華遊艇製造中心。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 2010/12/1
http://www.gov.tw/newscenter/pages/detail.aspx?page=443dae22-4ee3-4c78-b694-3ea78d56c607.asp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