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台灣遊艇業的發展史

台灣遊艇業的發展史


【萌芽期(1960~1964)】

台灣的遊艇產業始於美軍駐台人員的引進,初期在淡水河畔設計建造,多以帆船為主。

我國遊艇工業始於1958年之萌芽,當時淡水河畔幾家小型木造舢板廠商,接受數位喜愛遊艇且又熱心於台灣自行建造小型的業餘專家協助指導之下,開始木造遊艇的生產。
之後適逢越戰時期,美軍休假來台,使用自行設計的設計圖,利用台灣廉價及精良的木工技術,製作小型遊艇遊玩,由於業者的勤勉與模仿領悟性強及造船木工手藝精巧等條件。
美軍回國後廣為宣傳台灣的小型遊艇造船能力,深受台美軍之喜愛,曾外銷隻美國西海岸,打開台灣遊艇事業在美國的知名度。
當時由於法令的限制,遊艇業者必須設廠於工業區內,使得每次交船時,需要路上行舟穿州過界,在遊艇尺寸還維持在五呎的時代,陸上行舟,遊艇業卻還能忍受。


【發展期(1965~1979)】

價廉物美的台製遊艇在美國逐漸打出知名度,原廠開始擴充,新廠也如雨後春筍般一家家的設立,多數分布在高雄。

台灣生產的遊艇以物美價廉及客製化的特性,很快風靡全球海上休閒遊樂市場。加上世界經濟快速成長,主要工業國家國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歐美特國對遊艇需求增加,成為遊艇外銷深具潛力之市場。
為因應遊艇需求量的提昇,台灣的遊艇業者乃逐漸由耗時費工的木製遊艇改為可快速生產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

1965年,由於玻璃纖維強化塑膠造船技術自國外引進與歐美國家需求增加,遂逐漸邁入專業化生產的階段及遊艇外銷市場開始漸漸打開,但是建造遊艇的技術與市場的銷售仍需要美商的指導和協助。

1966年,政府曾一度將遊艇製造業列入獎勵範圍,後因獎勵措施一被進口國作為課課徵傾銷稅與平衡稅之藉口,故在1971年予以廢除。

1971年,遊艇的製造是以木製遊艇為主。

1972年,國產遊艇在歐洲遊艇大賽備受矚目,在歐洲市場打開知名度,1974年又在英倫海峽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好評。這段期間遊艇製造廠生產設備已較具規模,
造船技術較先前更為熟練,生產品質亦較為提高。因此由1976年年產銷568艘(外銷金額達2800萬美元),增加到1977年1008艘,1979年1828艘之高峰。

1977年約有40餘家遊艇製造公司,其中約有一半集中於北部沿海地區,一半在台南及高屏地區。外銷區大部分集中在美國,約佔60%(佔美國進口總值約14%,僅次於加拿大、香港),
其次為歐洲市場佔15%,加拿大和澳洲各佔10%。製作的遊艇分為兩類,一種是動力遊艇,另一種為帆船是遊艇。
其造價一船型種類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一般小型遊艇離岸價格(FOB)約為3萬美元,最大型都可以高達一艘40萬美元。

船型的大小一客戶的需求而變,動力遊艇由30至91呎不等,共分十餘種;帆船式遊艇較小,由30呎至60呎不等,也沒文十餘種形式。
在外銷市場中,一般較長遊艇外銷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地,而美國市場則以長34呎至41呎之間的遊艇銷路較好。


【成長期(1980~1988)】

1980年代,台灣曾經有「遊艇王國」之稱。
當時遊艇相當風光一時;那時的遊艇是購買國外的設計圖,或者是買船者提供的設計圖,再由我國廠商承製,賺取勞力錢,自己本身並沒有專業技術,加值極低。
此後,政府以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及科技專案,投入我國的造船業,對製造商船、遊艇、特用船艇都從設計著手,而建立我國自行造船的完整能力。

1980年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機,因受到油價變動的衝擊,影響到我國最大的外銷市場美國,使得遊艇的需求量大減,讓外銷的數量減少,呈現負成長的狀態。
但是在1981以後,遊艇市場開始好轉,每年以10%~20%的比例穩定成長,外銷的金額接近2億美元,成為我國高價位外銷產品之一。


【衰退期(1989~1994)】

1990年代後,在北美市場萎縮、台幣升值等不利因素下,遊艇外銷量急速縮減,將近70%的遊艇場因此倒閉。

1990年由於國際情勢的轉變,北美市場萎縮,加上台幣強勁升值,造成遊艇產業開始走下坡;
尤其是到了1994年,是台灣遊艇業最慘澹的時期,出口總值甚至僅有15億台幣,在短短5年間有將近70%的遊艇廠因此而倒閉,原本有100多加的遊艇公司,至今只剩下20家。


【轉型期(1995~1998)】

台灣歷經市場萎縮、技術演進和產業升級後,僅存的20多家遊艇公司已手工技術開始打造高品質的遊艇。
面對國際性的競爭,國內遊艇產品開始擺脫過去中低價位的中小型船舶市場,朝向大型化、高價值發展,也就是提高遊艇的附加價值,尋求新的生存空間。
廠商也體認到,大量生產的小型船舶,在過去美元兌換台幣為1比40的年代,加上生產成本低,的確具有極強的競爭力;

但今日,在台灣已不具有競爭優勢。轉型期間,年產量約在250艘上下,但年產值正漸漸提昇,產品單價稍稍上揚,廠商生產的遊艇出口亦在逐漸轉變中。


【再成長期(1999~迄今)】

台灣生產的遊艇以物美價廉及客製化的特性,很快風靡全球海上休閒遊樂市場。加上世界經濟快速成長,主要工業國家國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歐美對遊艇需求增加,成為遊艇外銷深具潛力之市場。
因應遊艇需求量的提昇,台灣的遊艇業者乃逐漸由耗時費工的木製遊艇改為可快速生產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

在1999年後,市場需求量增大、美金升值,且歷經衰變和轉型時期,存活下來的遊艇公司體質較佳,使得我國遊艇工業創佳績。

2000年後,遊艇業界亟思轉型、分散市場,訂單以客製化高價豪華遊艇為主要,逐漸為遊艇業尋回國際競爭力。遊艇產業近來以生產FRP動力遊艇為主。

在1999年後,市場需求量增大、美金升值,且歷經衰變和轉型時期,存活下來的遊艇公司體質較佳,加上朝向巨型遊艇發展,使得我國遊艇工業創佳績。
以1989年,外銷量為1000餘艘,平均單價僅約15萬美元;2003年平均單價則上昇至約65萬美元,平均單價在十餘年間成長4%以上。
期間雖受911恐怖攻擊和中國的競爭使產值受到影響,但是台灣遊艇工業仍在持續進步中。

現階段台灣遊艇分佈成南、北兩大區域,南台灣為台灣遊艇生產重鎮,以台南、高雄、屏東為聚地,北部遊艇則聚集在台北、桃園。
就主要出口中心而言,北部區域已基隆港為出口中心,南部區域以高雄港為出口中心。


資料來源:
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0/johndick/taiwanyachthistory_page.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