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台灣造船業的發展簡史

台灣造船業的發展簡史

【前言】

回顧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工業技術發展快速,世界造船工業創造了十分突出的成績,
此段期間,世界造船工業之發展大致可區分為四個階段:[註1]
一、1860至1940年代,以英國造船工業為代表,具有「海權」特色。
二、1940至1950年代,以美國造船工業為代表,具有「系統」特色。
三、1960至1970年代,以西歐造船工業為代表,具有「傳統」特色。
四、1970至2000年代,以亞太造船工業為代表,具有「整合」特色。

台灣在19世紀的前半期船舶以木殼帆船為主,到19世紀中葉鐵殼船才取代木殼帆船,
不久之後柴油機逐漸成為變成主要動力推進系統,因兩次能源危機造成柴油機成為世界商船的主要動力推進主機。
造船業之成長與世界經濟貿易成長有關外,更與世界燃油價格,重要航到開放或關閉,國際法規,國際船價之變化相關聯。
1960-1973工業國家紛紛進口工業原料,爭相訂造大批新船,是世界造船業黃金期,
1970年代末因能源危機導致船訂單跌到谷底,
1980年代除初期出現短暫的散貨船熱,船舶市場處於蕭條狀況,
1988年後逐漸復紓,
1992年達到最高峰,
1997年因全球金融海嘯,導致船廠以低價競爭。


【日治時期】
西元1916年日本的礦業家木村九太郎在基隆創設木村鐵工所,
1918年開始建造船塢從修船和小汽艇開始,
在總督府支持下1922年投資基隆船渠株式會社有員工400人,
1937年總督府配合南進政策故尋找一些企業共同創辦台灣船渠株式會社。


【中華民國】
1946年政府將日治時期基隆的船渠株式會社,高雄的株式會社鐵工所與東光興業株式會社合併成臺灣機械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西元1948年因便於管理故將基隆造船廠與高雄機器場分別獨立,並調派原中央造船籌備處主任周茂伯為臺灣造船公司總經理。
二戰期間美軍轟炸把部分設施破壞又因資源委員會部份官員向中共投降,機械無法運到台灣導致初期發展落後,
臺船在1950年才始建新船,大多以漁船和小型軍用艇為主,台船也也參與一些製造業務,
1955年經濟部長尹仲容下令台灣造船公司和台灣機械公司業務分開,以避免衝突並兼及技術改進,
1954到1955間臺船想朝著遠洋輪船發展,故有殷臺公司租借案,
並於1959年建造36000噸信仰號,該油輪完成引起國際關注,顯示台灣已有製造大船的能力,但尚未有設計能力,
1962年殷臺公司結束,1964年因殷臺公司所遺留之財務問題,李國鼎宣佈改組臺船,
1974年中國造船公司成立選擇石川島播摩重工為國外技術合作對象,主要業務以造船、製機為主與臺船相同,
到了1978年鑒於臺船業務與中船部份重疊,經濟部將臺船與中船合併,此時期以建造商船為主,也配合政府進口能源政策建造一些油輪,
雖無設計經驗但憑著政府與中油公司支持成為台灣造船往更大化邁進,也使台灣當時成為世界第18大造船國,
中船曾建造當時全世界第二大船型柏瑪奮進號油輪,中船承建的船隻曾連續多年登上英國皇家造船協會名船錄,
中船不只建造商船和漁船也應政府要求建造些軍艦,如海鷗計劃、先鋒計劃……,
2001因虧損嚴重施行再生計劃,內容為裁減人事、大量兼併組織,
2002年轉虧為盈,行政院於2003年已核定中船公司民營計劃書,
2007年重新更名為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2008正式民營化。


資料來源:
1.周育民,(2007)臺灣製造業成功經驗對發展藍海觀光以遊艇觀光為例探討對產業及地區發展藍海觀光的影響,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2.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0/johndick/taiwanshiphistory_page.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