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打造奢華 - 台灣遊艇業工匠社群與客製化生產

打造奢華 - 台灣遊艇業工匠社群與客製化生產


本文援引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鄭力軒助理教授「打造奢華:高雄地區遊艇製造業工匠社群與客製化生產」一文,探討高雄遊艇業的客製化生產模式與工匠文化間之關係。


一、前言:台灣遊艇業簡史及特性

台灣遊艇業在近年來受到相當的矚目,高雄縣市合併後更設立遊艇專區(南星計畫區)以促進地方產業發展。

台灣的遊艇工業可追溯到1960年代軍駐防台灣期間,早期藉著廉價勞動力以小型遊艇進入美國市場,在1980年代盛極一時,然而在1988年台幣急速升值、工資上漲等因素下,大量廠商出走中國東南亞或倒閉,產值銳減。留下來的廠商歷經摸索後逐漸轉往大型化、高附加價值遊艇發展,在歷經多年產業低潮後逐漸走出新的模式,雖然出口艘數縮小,但是單價大幅提高,總體出口金額不減反增。2008年時台灣儼然成為世界第五大,亞洲最大的大型遊艇製造國

然而台灣遊艇業看似輝煌,但產業本身面對相對艱難的外在環境。台灣港灣及船舶管理體制對遊艇並不友善,雖然這些現象直到近年來遊艇業整體受到矚目後稍有改善,但台灣國內始終缺乏遊艇市場,是唯一不存在終端市場的主要大型遊艇生產國

台灣的遊艇製造可分為兩種模式
第一種是由造船廠自己設計、製造,再以自有品牌的方式至國外行銷,以嘉鴻東哥兩家廠商為主,約佔總產量20%
第二種則是客製化,即客戶針對自己需求透過代理商轉介向船廠下單,船廠再根據客戶需求打造個別遊艇。台灣多數遊艇廠均採此模式,約佔總產量80%
然而,嘉鴻及東哥在品牌業務中也提供客戶一定程度客製化的選擇,因此可以說台灣遊艇業幾乎都是建立在客製化模式上,透過內裝的工藝水準以及可隨時因應客戶需求的快速應變能力,爭取國外客戶的訂單。

這樣的現象導引出一個重要問題;台灣遊艇廠商為何得以在缺乏國內市場與遊艇文化的情況下,發展出客製化能力而在國際市場中立足?而這樣的發展又有什麼樣的限制?

這篇論文試圖從遊艇製造勞動現場的木工工匠體制的特質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工匠生產

工匠生產的研究有兩個途徑:
第一個途徑將工匠生產界定一種特定時空下的社會制度,分析環繞在歷史中工匠制度的運作模式、權力關係以係。這個途徑特別關注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工匠生產的衝突關係。
第二個途徑則將工匠界定為一種特定的勞動方式與能力,能夠存在於不同的時空脈絡下。

在第一個途徑中,工匠生產是前資本主義社會中主導性的工業生產模式,工匠獨立作業,透過行會組織(Guild)控制價格與產量。工匠以技術的養成與傳承並不依靠正式學校體系以抽象知識或方法傳遞,而是透過緊密的師徒制在做中學中完成,直到市場文化興起以前,工匠間的社會關係及義務、而非利潤仍是決定生產的量與型態的關鍵因素。
而在工業革命之後,工匠逐漸為生產線所取代。在勞動研究以及科技與社會的研究中,工匠生產模式的消亡常被視為勞工失去勞動自主控制權的例證。

然而,大量生產的模式在1970年代石油危機時出現危機,歷史上殘留的工匠生產方式反而在此時刻演化出「彈性專業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模式,中小企業的工匠基於長久經驗所累積快速應變流行的能力,結合上中小企業的靈活,反而在大量生產出現危機的時刻帶來的第三義大利地區的繁榮

工匠精神(craftsmanship)可視為一種特定能力的體現,而非侷限於歷史中特定時空的生產制度

兩個特徵界定工匠:
首先,工匠生產的技能仰賴的是身體的實踐,而不是抽象的知識,因此工匠的養成與技藝的精進仰賴的是不斷的身體實踐。
第二,想像力在工匠對技術的了解具有關鍵的地位。

工匠具有三個想像能力 - 局部化(localize)、發問(question)、以及開放(open up)
局部化指的是將抽象構想成具體物質的能力,發問指的是在生產流程中找出問題提升品質的能力,開放指的則是將一個特定場合所掌握作法類推到其他場合。

台灣遊艇業相當仰賴現場木工的工藝水準以及應變能力由於遊艇製造是一個相當在地的產業,因此木工的來源多數來自傳統師徒制出身的木工,即便是船舶設計在電腦軟硬體快速發展下有新的風貌,如何繪製出合乎實際的設計圖,以及設計圖產生之後如何落實在生產中,仍然高度仰賴現場工匠,也就是俗稱的師傅的經驗
因此在遊艇業的生產與交易網絡、政府政策以及區位等傳統因素之外,這群工匠的養成過程、所處的社會脈絡、工作型態以及所具備能力深刻地影響了遊艇製造業的發展模式。


三、台灣客製化遊艇製程

台灣遊艇的客製化流程簡述如下:
首先由船東提出需求,通常是由船東提出感興趣的船草圖或照片,而由造船廠根據草圖進行設計,並進行報價。與一般船舶以噸數為單位計算不同,遊艇的規格以長度計算,以呎為單位,長度越長製造難度越高,價格也隨等比級數遞增。在船東認可設計圖及報價之後,再由船廠製造,完工後下水測試測量水線以及重心是否穩定等。測試完成後進行簡單試航,船東認為沒有問題後進行交船。

客製化最重要的特徵在於
第一設計部分是被動的設計。與歐美大廠牌最大差別在於歐美是以設計師為中心,設計師設計完成後造船廠依設計圖生產,一切完成後再到市場上銷售。客製化則是由客戶先提出需求,船廠再根據客戶喜好設計並生產。因此台灣多數造船廠並不具有歐美品牌廠獨立設計的設計師。
第二,客製另一個特徵在於客戶可以隨時依個人喜好更改設計,台灣的遊艇廠多數都願意配合改變。在歐美一般品牌廠中並不給予客戶隨時修改的空間,因此這種隨時可改變是台灣遊艇業最重要利基

遊艇依外殼分可分為金屬船(鐵船仔)及玻璃纖維兩種規格,國內業者除高鼎外均以製造玻璃纖維(FRP)遊艇為主。

玻璃纖維遊艇的製作過程如下:
一般遊艇製造大致可分為化工、木工、電工、管路工、油漆工等工作。廠商在設計完後首先打造船殼,製作方法為先開模,化工組員工再將液態的玻璃纖維一層一層塗上去,等到乾燥完成外殼即告一段落。近年來基於環保、員工健康及品質要求,逐漸有廠商採取真空樹脂灌注製程,以真空袋包覆整個船殼,將空氣吸出使樹脂附著在船殼上,取代傳統的人工塗裝。
船殼通常是被認為較不需要技術的部分,唯一較困難的部分是如果設計中有較為複雜的外型,從圖到實做需要依靠老師傅依經驗「放樣」掌握外殼的弧度。目前雖然可以透過五軸CNC工具機完成放樣的工作,但就完成工作的速度而言老師傅仍然無法取代。

外殼完成後即進入遊艇製造的重頭戲—木工。
木工指的是在外殼完成內部從基座、船艙到家具的部分,可說是遊艇的菁華部分。即使具備傢俱製造背景,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真正獨立作業,複雜度高於化工許多。
然而木工大體上可分為外工與內工,外工指的是從基座到隔艙結構部分(粗胚),內工指的則是船艙內的裝潢與家具等。

當船內隔艙圖完成後,下一步即是交由外工組施工。外工部分重視的是結構的穩定度,包括船的平衡、速度、內部動線等等都高度取決於外工的設計施工品質。

在外工完成後,管路及電工開始進入配置管線路以及裝置電器設備,之後艙內木工的師傅即開始進行內部裝潢並製作遊艇家具;台灣遊艇競爭力的關鍵即在於內裝家具的工藝水準以及應對客戶需求的能力;之後,艙內面漆完成後由木工收尾。
當船舶建造完成後則進入測試水池,進行實際的船艇傾斜/測漏試驗以及各項裝備的完整測試,之後,在完成與船主約定的海上實際航行測試後,如無太大問題,即可進行收尾、清潔、包裝等出船前的準備。


四、木工勞動現場組織

木工在台灣遊艇生產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台灣一直到近年岡山工農與遊艇業建教合作為止,才開始有比較正式培育遊艇現場工作人員的管道。
目前台灣遊艇業木工中堅角色的多半在40歲以上,從傳統師徒制出身,學歷普遍不高,多數最早在家具或其他行業「學師仔」,再經由介紹轉到遊艇家具
40歲以下多半是經由高職木工科畢業進入工作,然而目前現場實做的主幹仍是50以上傳統師徒制出身的木工。

木工的訓練重視的是做中學的歷程,強調必須透過現場不斷觀察、實作與體會,以更掌握工作的訣竅,不易以課堂教育的方式傳達此類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

一個熟練的木工師傅通常具備施作遊艇內木工各個工序的能力,從初期外工(粗胚)到內部櫥櫃以及床舖的製作,再到細部家具製作,並不存在技術上的分化。
因此木工技術的成熟不(只)在於特定工序的熟練,而在於對整體的理解。木工的「變巧」(台語)反應在他如何駕馭自己的工作技能以及工作程序。
木工師傅根據自己的經驗與體會施作,師傅「手路」(台語)的好壞反應在同樣的東西能不能做得比較具美感,以及整個施作方式能否收尾的很「美氣」(台語)。

在木工的流動過程中,組長跟師傅很容易形成穩定班底關係。然而在穩定的組內成員同時,木工師傅跳槽在遊艇界卻是相當稀鬆平常。

在目前遊艇業的木工敘薪制度中,約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為公司工,即固定領公司薪水的木工。
第二類為包工,通常由一組人承攬數個船艙的製作,廠方將船艙整體算一個整數統包給包工,再由包工頭分配給成員。
第三類則為按日計酬的包工,遊艇公司與包工頭協商預估所需天數,再依照所預估人數工作天數支付薪水。

包工與公司工,以及按日計酬工最大區別在於速度與品質。遊艇廠商普遍都認為包工由於按件計酬具有趕工誘因,速度較快,但品質則相對較不穩定。


五、從平面圖到實體空間

由於遊艇木工師傅的能力主要是經由做中學而獲得的內隱知識
然而,這樣的經驗累積所帶來的最重要的能力,是將抽象的平面圖轉化成為具體遊艇內景觀的想像力與實做能力

「會看圖」,特別是會看整條船的圖,是師傅升格組長、包工頭甚至更高階主管的重要門檻。會看圖意味著理解每個工序在整體製程中的意義,因此也就具備和公司分包工程的能力。

一般而言,台灣的遊艇廠細部分解圖僅做到單一艙的平面圖,並不進入實體的、更細部的分解圖,同時在工作現場也不太使用電腦軟體的3D功能。
在1990年代中葉以前製圖完全都是手工繪圖,近十五年逐漸轉為電腦繪圖,軟體逐漸具備可以事先模擬船舶實體樣貌的能力,並做出細部的分解圖。
然而台灣遊艇業並沒有因電腦繪圖而產生更進一步分解木工生產流程的能力。雖然電腦化後圖比較漂亮和精準,但對於工法沒有太多影響

多數的工業生產中,往往是由上而下的方式,設計部門規劃出流程,以生產線的方式拆解各個流程但在遊艇業木工的例子中,現場師傅牢牢控制生產流程的整體性
最明顯的現象是,台灣遊艇業普遍不具細緻的分工圖。在遊艇生產過程中,最粗略的是一開始業務以及工程師與客戶溝通用的「業務圖」,一但與客戶取得共識,工程師僅需將圖轉化成各組負責師傅得以理解的平面圖與剖面圖即可。
更重要的是,工程部門在畫圖的同時並不真正規劃施作順序,而由看得懂圖的師傅在現場決定所負責部分的施作順序。「拆圖」的程度僅止於組長與包工頭間的分段,而沒有擴及個別師傅施工,也不涉及實際施作的工法,而是由師傅自己根據經驗以及自己手法決定如何施作。
事實上,設計師畫出的草圖往往出自抽象的思考,未必完全在現場實作中可行,而木工領班會根據經驗判斷工程師繪出來的圖能否完成,一但木工認為不可行,設計人員必須不斷到現場與師傅協商,甚至必須改圖。

現代空間設計軟體的發展提供了設計者快速模擬立體空間,以及快速分解具體製程的能力;然而在台灣遊艇製造的脈絡中,木工師傅恰恰是從另外一端出發,從現場動手實做經驗,逐步發展到對抽象平面圖面的掌握
從某個角度來說,扮演了從2D轉化成立體空間的角色,也就是具體化(localize)的能力


六、台灣遊艇木工體制的影響 - 度模組化客製化能力

木工體制的限制—低度模組化

台灣遊艇木工的發展同時帶來了台灣遊艇業的限制與競爭優勢。首先,台灣始終無法發展歐美式設計師體制與模組化,或遊艇界所稱組合式遊艇的生產

舉例說明:
義大利的作法是畫出詳細的分解設計圖,詳細到每個工人的層次,船殼中只做最後組裝。這樣做最大好處是沒有「站艙」的問題。所以地板不容易弄髒,品質可以維持。第二,整個基座可以事先計算好,不必有多餘的部份,遊艇可以很輕盈。第三,如此一來設計師才能有真正的權威,真正根據自己的設計打造船隻,不必被師傅牽著鼻子走。

簡而言之,組合式遊艇的生產過程比較接近生產線的模式。在設計師完成設計之後,會畫到非常細部的分解圖,而各個工作人員則依據分解圖決定每個人的工作,不同的部份同步施作,最後再整體組裝起來

組合式遊艇有幾個好處
首先是速度可以加快。目前的遊艇作法不同工序無法同時施工,必須等前一工段完工方可進入作業。然而組合式的生產方式容許不同工序同步施工,因此可以縮短實做的時間
第二,組合式生產由於不須在船艙內施工,因此對於傢俱裝潢等可以有比較好的品質

然而,儘管組合式具有以上優點,事實上一些台灣的遊艇廠曾嘗試過歐美組合式的作法,但也遭到不等的挫敗。
挫敗主要原因,在於組合式遊艇需要建立非常詳細的分解圖,由於所有施作人員是單純的按最細的分解圖操作,做的時候並無法意識到整體船艙的結構。因此事前的設計與計算,乃至現場的組裝都必須非常精準

台灣遊艇廠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包括施做與設計的精準度不足

一但設計有些微的問題,由於工人所根據是自己所分配的部份,對整條船沒有理解,無法隨機變通,會發生無法裝入的問題。特別是由於FRP船殼的化學特性,在完成常常會略有伸縮變形量,現場的施做常常會產生意料之外的問題。

台灣船廠雖然普遍意識到組合式的優點,但在種種限制及嘗試後,發現施作的進度並未如預期理想,部分組合的作法,仍然必須要師傅不斷出入船艙,同時由現場「控場」掌握。

換言之,除了避免傳統內部油漆所帶來的艙內環境污染問題,並沒能解決「站艙」工作所造成工期時序耗損等問題。因此,台灣遊艇業者在嘗試學習歐美的模組化組裝式生產過程中,鮮少有成功的經驗。

木工體制的貢獻—快速反應及客製化能力

雖然模組化的組裝式生產模式仍有一段路要走,然而台灣遊艇業行之有年的工匠體制,卻也帶來標準化製程所無法培養的隨機應變的能力,正是在這個能力下奠定了台灣遊艇客製化的基礎
客戶之所以會下單購買台灣製的遊艇,往往是看重台灣的客製化能力。在台灣,遊艇業很少做到兩條一樣的船。台灣遊艇業現場的師傅,特別是資深的師傅,養成了直接從簡圖甚至口頭說明就可以轉化成具體施作的能力,大大強化了客製化的發展。

換言之,台灣木工師傅無法分割的技術特質,固然造成了無法標準化而無法施作組合式工法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卻也構成了快速反應的基礎,形成獨特的客製化能力
與歐美廠商事先設計、製作的做法不同,客製化意味著每條船在與客戶充分溝通前無法完全預期最後的要求,因此必須等待客戶下訂單以及確認具體要求後才能動手施作。
然而台灣廠商幾乎可以在訂單一確定情況下馬上開始現場施工

此外,客戶如果中途改變心意,台灣的遊艇廠具備替客戶修改的能力。原因在於台灣木工不需要細部分解圖,僅需要艙內的平面簡圖就可以動手施工。
從給客戶看的業務圖轉化成為施工圖不需要太多時間,等於是利用師傅將平面圖轉化成為具體空間的能力,加快了整個流程

「客製化」成為現場技術提升的重要推手,反過來又強化了木工的工藝水準,並透過木工的流動擴散到整個產業
客製化的特色在於由客戶挑選設計以及內部空間規劃,以及裝潢的材質;一般而言遊艇業的客戶常常是參考最新的設計,再斟酌自己需求提出要求,客戶成為引入新作法、新材質的重要推手。
在這狀況下,木工師傅被迫必須不斷接觸以往不熟悉的材質,不熟悉的空間設計
然而,這卻也是「變巧」在現場中的關鍵;木工在實做中「變巧」的過程所累積並不是刻板的固定做法,而是不斷將各種未曾見過或做過的平面設計或抽象要求透過雙手轉化成為具體的空間

「沒有做不出來的船」的這種自信,普遍展現在現今台灣遊艇業木工師傅的工作態度與言談之中

木工師傅必須不斷反思自己既有的經驗,從自己經驗中的作法延伸,嘗試不曾做過的材質與設計,達到提升技藝的目的
另一方面,由於木工的高流動性,一個木工在一家廠中所經歷的新做法,很容易隨著人的移動帶到其他廠商中,促進了整體技術的提升
遊艇界中有「師傅公家的,有福氣的人用」的諺語,指的就是這個流動過程所帶來技術的擴散。


七、找尋被遺忘的台灣工匠傳統

台灣在缺乏遊艇所代表的西方奢華文化之下,藉著木工師傅的客製化能力得以在台幣升值小型遊艇失去競爭利後在世界大型遊艇市場中生存。
在台灣產業現場中,各種變形的師徒制遍布各種行業,而遊艇業木工呈現「不夠精準但長於應變」的特質也體現在很多產業的發展中
如何將這些被遺忘的「無名英雄」重新放在台灣產業發展史中,是接下來重要的課題。

目前,台灣遊艇業的木工並未建立了類似義大利的工匠傳統,另一方面,隨著受傳統師徒制訓練出身的木工逐漸邁向高齡,在缺乏技藝養成的制度化管道下,現場技藝的傳承以及持續進步成為未來遊艇業所需面臨的重大課題
儘管目前已經有岡山工農、樹德科大等學校開始與遊艇廠建教合作,然而這些制度能否真正傳承這些木工的手藝仍不清楚。
傳統木工作法雖然具有快速反應以及適於客製化的長處,但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除了現場工作不夠精準不易發展設計外,船艙內施工對師傅的健康也有相當負面的影響
在金融海嘯下台灣遊艇製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目前的木工做法能否持續下去仍是未知數
然而,不管台灣遊艇業未來狀況如何,這群教育程度不高,在台灣缺乏遊艇文化這樣困窘狀態下的在地工匠,以自己雙手打造出世界級的奢侈品,這個發展本身就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章:打造奢華:高雄地區遊艇製造業工匠社群與客製化生產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