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台灣驕傲/【高雄小港】亞洲遊艇王

台灣驕傲/【高雄小港】亞洲遊艇王


美國影集《CSI犯罪現場:邁阿密》第五季中,男主角逮捕罪犯後,站在海邊沉思,夕陽西下,鏡頭緩緩轉向一艘白色遊艇,就在船尾的名字「Horizon」上定格了兩秒。

出現在國際知名影集的Horizon遊艇,來自高雄小港一家遊艇廠—嘉鴻集團,專門生產每艘造價新台幣億元起跳的巨型豪華遊艇,規模不僅為台灣遊艇產業最大,占整體產值逾三○%;它更是台灣第一個以自有品牌獲得國際遊艇權威雜誌《Show Boat》評選為世界前十大、亞洲第一大的豪華遊艇製造商。

在家族色彩濃厚的台灣遊艇業界,原本只是個技術工程師的嘉鴻集團執行長呂佳揚,如何後發先至?

「他(呂佳揚)挑別人不走的路,」台灣區遊艇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張學樵指出,正因呂佳揚沒有家族包袱,反而能逆向思考,打造出亞洲第一大的遊艇王國。

民國七十六年成立的嘉鴻,是呂佳揚與老東家—當時業界龍頭嘉信遊艇,在產業最顛峰時合作成立的代工廠,未料隔年,台幣兌美元匯率在一年間從四十元升值至二十五元,加上美國開始課徵奢侈稅,成本暴增下,重擊以美國市場為主的台灣遊艇業,工廠由極盛時期的逾百家,十年間淘汰剩二十餘家。

呂佳揚一創業,就碰上台灣遊艇業最嚴峻的十年寒冬。好在,起步較晚,也讓同業苦於美國代工訂單萎縮紛紛倒地之際,他反而能沒有包袱,「這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結果。」他分析業界前輩跌倒的主因,認清必須分散風險,因此,第一步就是朝歐洲挺進。

但這完全不是台灣遊艇業擅長的遊戲規則,同樣經營歐洲市場的遊艇五金公司—緯航企業董事長曾信哲解釋,美國遊艇重實用空間,市場較開放;歐洲則講究造型跟線條流暢度,長期被義大利老廠盤據,此外,為歐洲客戶開發一艘新船型經常得耗費上千萬元,致保守的台灣遊艇業不敢投入。

同業不敢貿然搶進,呂佳揚卻願意砸大錢,他請瑞典設計師針對歐洲市場開發流線船型,專接歐洲大廠不願意接下的案子。原本,台灣代工廠已有很強的製造能力,加上它是第一個挾價格優勢前進歐洲的台商,卡位早,公司第一年就簽下五張瑞典遊艇的訂單。

頭三年訂單充足,呂佳揚卻不滿足,「代工制度讓工廠處在很不確定的危機當中,」原來,代理商掌握設計、通路跟價格,「景氣好時當然有錢賺,景氣不好時又不能換代理商。」他體認,只有發展品牌,才能從代理商手中拿回主導權,跟歐洲遊艇大廠競爭

反觀台灣,長久發展下來,打造出客製化與彈性生產的能耐,更像是可依照顧客需求設計裝潢的建築業者。嘉鴻的第二步,是進攻巨型遊艇的客製化市場

相較歐洲大廠只肯照計畫生產,嘉鴻一推客製化服務,立刻收到造價兩百萬美元的遊艇訂單,呂佳揚發現,強調精緻手工的客製化生產,不僅速度慢、產量少,更重要的是,價錢並沒有比較好,「台灣的優勢還是便宜,只有提升產能跟效能,才能把品牌做起來。」他急於解決這個問題。

要進攻歐洲市場,光有產能與效能還不夠。原來,過去代理商銷售多家品牌,總將宣傳焦點集中在一、兩家主要的歐洲廠牌跟自家通路,嘉鴻因此埋沒在眾多品牌中。

呂佳揚發現,最關鍵原因在於公司的產品線太集中。因此,呂佳揚陸續成立鴻洋跟高港兩家遊艇廠,前者專攻美國遊艇市場、後者則以生產一百呎以上的頂級客製化巨型遊艇為主,到此,嘉鴻集團擁有的船型數量,已經能與義大利個別廠房比拚。

接著,就是在國際專業媒體上大量曝光,與歐洲大廠直接交鋒。攤開國際知名遊艇年鑑《Luxury Yachts》,與義大利、德國品牌相比,嘉鴻刊登新研發的六種船型、前後多達十六頁,「每頁幾十萬台幣的算。」廣告費用驚人,卻營造出不輸給歐洲大廠的氣勢。

十八年下來,嘉鴻的自有品牌遊艇出貨量已超過六百艘,下一步,他試圖打造高科技形象,與專攻太陽能交通船的德國大廠合作開發太陽能遊艇,一反過去對遊艇耗能的印象,還因此讓《國家地理頻道》找上門,以綠能遊艇發展為主軸介紹嘉鴻集團,呂佳揚認為,這才是無法取代的品牌價值。


資料來源:yam蕃薯藤新聞╱商業週刊 提供 (撰文者:吳怡萱) 2011-1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