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海研五號 海洋研究能量更上層樓

海研五號 海洋研究能量更上層樓

線上收聽 - 收聽

 http://www.narl.org.tw/upload/tw/news/28/718/723.jpg

為了加強海洋研究能量,以減輕颱風與海底地震等天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台灣第一艘2,700噸級的遠洋、大型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在今年6月下水,預計在明年7月交船驗收。海研五號未來將執行海洋能源開發、環境探勘、災難偵搜等多項科學任務,將使台灣的海洋研究能量更上層樓。


◎海研五號下水明年中交船驗收

國研院台灣海洋研究中心表示,位於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台灣,受颱風侵襲的頻率高,加上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繁發生,而且每年約有7成是發生在海域。

為減少颱風與海底地震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首要工作就是要深入暸解並掌握台灣週遭的海洋環境,進行擴大監測與探勘的範圍,加速推動海洋天然災害防治的相關研究,支援政府建立有效的災害預警和擬定相關防救災對策。

而且,台灣現有的幾艘海洋研究船都僅是數百噸級,無法在冬天、浪大時出航,也無法長時間在海上航行,因此國科會責成國研院海洋中心籌建2,700噸級的大型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國科會主委李羅權說:『海洋研究、海洋資源調查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可以讓我們的船跑得更遠、停的更久而且更深,那這等於以前海洋一號、二號、三號做不到的。』


◎首創取水管 方便取得純淨海水

經過1年多的建造,海研五號在今年6月於高雄舉行下水儀式,預定明年7月交船驗收。國研院指出,海研五號可在冬天、8級風浪下執行任務,續航力達30天,可蒐集連續性觀測資料;而且這艘船可靜音運作,同時搭載具有機械手臂的遙控無人載具(ROV)與相關機密設備,可替代研究人員深入海中進行海底油氣、深層水與可燃冰等資源的探勘。

此外,為了更方便取得純淨的海水,海研五號有一根全球海研船首創的表層海水取水管,可以讓海研五號在航行中直接取得不受船殼金屬碎屑或油漬污染的純淨表層海水,研究人員再也不用像往常一樣,費力的站在船頭甲板上用水瓢取水。

國研院海洋中心大洋觀測組組長楊益說:『船殼它會有一些油漬或金屬碎屑的脫落,那這部份會影響到非常微量的量測;所以我們是希望盡量避免這種干擾,所以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取水方式,這個方式算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研究船是這麼做的。』

楊益還說,透過這個取水管,海研五號不需停船,就可直接在航行中非常有效率取得純淨的海水。


◎台灣海洋研究能量更上層樓

國研院還說,海研五號未來加入台灣現有的研究船隊後,將使台灣的海洋調查能量大幅提升。國研院台灣海洋研究中心主任高家俊說:『未來國家在海洋研究方面,等於是上到一個台階,我們講說,從現在的水準向上跨越了一大步。』

未來海研五號將以高雄興達港為母港,進行海洋基礎研究、海底地形與斷層以及海洋能源探勘等工作,同時,在海難或大型海洋災害發生時,可有效支援政府的海洋災防體系,進行海底探測與偵搜等任務。

國研院表示,在海研五號出海執行任務後,將可以協助政府進一步研擬順應氣候變遷和海洋災害的防災體系,為社會民生作出貢獻。


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臺 2011-06-13

國研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tori.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