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台灣遊艇業產業競爭分析(2010)

台灣遊艇業產業競爭分析(2010)

【前言】
台灣遊艇產業已存在四、五十年之久,為世界遊艇製造前五大的製造國,僅次於義大利、荷蘭和美國等。
據遊艇公會2008年統計,台灣遊艇業年產值高達70多億台幣,台灣的高產值及優良的生產技術是世界聞名,台灣遊艇業的技術與競爭力都已有一定地位,但主要市場都外銷歐美,未來是否可以開拓幾乎尚未開發的內需市場? 需有何種因應策略?

【現階段台灣遊艇產業概況】
台灣生產的遊艇以物美價廉及客製化的特性,風靡全球海上休閒遊樂市場。
現階段之台灣遊艇製造業者主以可快速靈活生產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遊艇為主;分佈台灣南、北兩大區域,南台灣為台灣遊艇生產重鎮,以台南、高雄、屏東為聚地,北部遊艇則聚集在台北、桃園。
就主要出口中心而言,北部區域已基隆港為出口中心,南部區域以高雄港為出口中心。

【產業價值鏈】
以整個遊艇製造業的產業價值鏈來看,五金零件、機器設備及室內裝潢材料供應商為其上游廠商。
而因產品主要外銷歐美,為了維修上的方便,五金零件大多由國外進口。
中游則是將國內外零件,加上內裝與裝潢,配合開模製成的船身,將其組合成一艘遊艇,此為遊艇產業中的主要價值活動。
產業的下游為國內外的經銷商或代理商,主宰銷售市場的通路,也負責監督製造業者的製造與配合能力,在遊艇交易網路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通路決定了產品的商機,也影響消費者的購買選擇,所以製造業者須先取得代理商或經銷商的肯定,才能充分拓展產品的銷售網路。

【產業中的廠商】
★ 嘉鴻 ★
嘉鴻遊艇公司創立於1987年,當時台灣遊艇業正值巔峰,出口的多為30至40呎的小型遊艇,但隔年新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使得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台灣遊艇業受到嚴重衝擊,嘉鴻也因此設法轉型尋找出路,於是嘉鴻遊艇開始著手經營歐洲及日本市場,並且朝向附加價值高的大型豪華遊艇發展。
「Horizon」是嘉鴻集團自創品牌,全球排名第六,為亞洲最大船廠。嘉鴻以集團式經營,擁有完整的遊艇供應產銷鏈,從業務、研發、設計、生產、品管到售後服務,嘉鴻集團都可自力完成,同時也與國外知名設計師合作,積極將遊艇精品化,提供高品質且客製化的服務,讓每艘遊艇都能符合顧客的需求;目前已行銷歐美、日本及澳洲多國,並且擁有自己的銷售據點。

★ 嘉信 ★
嘉信創立於1977年,目前擁有兩個專屬廠區,負責國外代工與嘉信自有品牌MONTE FINO 的遊艇生產。
其中一個廠區是專門製做船模與甲板模的部分,另一個主要廠區則負責整艘船,從設計、規劃、組裝內部、裝潢製作一直到完工。
嘉信是一家能夠提供多樣化產品線的遊艇製造廠,包含量產型、半客製化、或完全客製化產品,製造出的各種風格與不同品牌代工的豪華遊艇在去年已經突破了1000 艘。

★ 東哥 ★
東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78年,主要從事自有品牌遊艇製造外銷,累積多年的製造經驗,對於遊艇設計,生產,行銷已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並且不斷創新,以滿足市場需求;
東哥一創廠即與知名的西雅圖遊艇設計師Ed Monk Jr.合作,以「Ocean Alexander」自創品牌生產及行銷,以創新科技與精粹工藝為提供客戶舒適人性化的空間。
東哥為亞洲地區唯一自成立起就擁有自創品牌的公司,以先進管理,貫徹自有品牌銷售,不做代工廠;同時擁有歐美地區等行銷據點,培養具備國際觀人才, 有全方位國際發展機會,更具競爭力。
目前在全世界有十多個代理,市場涵蓋美洲,歐洲,亞洲及澳洲,其中又以在美國的銷售量,最為突出,品牌的知名度及評價相當高。

★ 緯航(遊艇五金供應商) ★
緯航公司創立於1989年,設廠於大發工業區,為國內遊艇五金業的大廠。
主要生產精緻的遊艇五金製品,從船錨到跳板、門把到扶梯皆為其生產項目,是遊艇產業價值鏈中的上游供應廠商。
目前一、二廠共有280名員工,年營業額高達六億。產品內外銷各占一半,主要外銷市場包含美國、德國、荷蘭、澳州、日本及大陸。

【台灣遊艇業發展現況】
近幾年來,台灣遊艇產業一直持續發展,由於產品幾乎是以外銷為主,為了出口的便利性,廠商大多數集中於基隆、高雄二個國際商港的周邊。
因此,目前我國遊艇產業的主要分布位於南、北兩大區域,北部區域以基隆港為出口中心,約有7家廠商,南部區域則是群聚在台南、高雄,以高雄港為出口中心,共聚集了20餘家業者,聚落主要集中在高雄臨海、大發、旗津等地區。

工業局也指出,台灣目前遊艇出口產品以FRP玻璃纖維遊艇為主,產品品質優良具國際好評,而且台灣在地理位置上有著絕佳的優勢,擁有良好的氣候,因為若氣溫低於15度,FRP玻璃纖維在樹脂等化工材料的運用上會困難許多,因此在緯度較高的國家例如日本、南韓,冬季便不適合 FRP 玻璃纖維遊艇的生產,雖然台灣在巨型遊艇的領域已有相當好的基礎與成果,但若要發展超大型豪華遊艇則需升級為金屬殼遊艇。

台灣遊艇每年的總出口遊產值逐年成長,根據財政部關稅總局出口統計,台灣遊艇2005年出口產值為新台幣71.4億元,平均每一艘出口遊艇的單價約3,038萬元,比 2004平均每艘單價增加570萬元,平均單價成長了24%;2006年出口產值為新台幣77.8億元,2007年為新台幣92.5億元,平均單價約達4,000萬元;2008年出口產值則達新台幣106.9億元(Exhibit 1)

另外,根據知名國際遊艇雜誌 ShowBoats International 2009年12月公布之最新全球巨型遊艇訂單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大型遊艇訂單數為752艘,在各國遊艇製造排名部分,義大利以遊艇總長44,944英呎排名第1,其次分別為美國、荷蘭、德國、英國及土耳其,台灣以4,432英呎排名全球第7,領先第8的中國2,014英呎達1倍以上;而從平均接單長度來看,德國則以248英呎排名第1,荷蘭173英呎第2,土耳其147英呎第3,台灣則從96英呎微幅增加到101英呎,同樣名列第7。
台灣在2004年時,接單數28艘,總長度2,725英呎,平均為97英呎,現在則微幅成長到 101 英呎,在十大巨型遊艇生產排名中,台灣屬生產較小型的巨型遊艇。(Exhibit 2)

【未來發展】
◎朝向大型化高值化以及量產發展◎
大型化的遊艇,是目前世界巨型遊艇的發展趨勢,這類遊艇的特點在於客製化、高品質、豪華舒適以及優質的形象,為了達到這些特色,通常也需要較高的技術水準,而這些頂級遊艇也代表著極高的附加價值,以250呎以上的遊艇為例,此等級的遊艇造價平均每公尺可達百萬美元以上。而台灣遊艇外銷單價逐年提高,近年來,多家遊艇廠商已逐漸跨入80呎以上巨型遊艇的競爭行列,朝向大型化高值化發展的趨勢相當明顯。
在台灣的遊艇廠,目前具備有產製80呎以上巨型遊艇的公司,已達10家以上,位於高雄的嘉鴻遊艇公司則是目前台灣遊艇產業的領導廠商之一,於2008年1月時,手持的80呎以上巨型遊艇的訂單總數,已經達20艘,總長度為2,012呎,平均每艘遊艇長度為101呎。
除了大型化高值化的遊艇,量產型遊艇成為另一個發展方向。這類遊艇,價格較低但是市場需求量大,因此講究的是先進的製程技術、產品成本的管控以及良好的行銷通路。例如澳洲的 RIVIERA 船廠,每年生產 360 艘遊艇(60 呎以下), 年產值約 3 億美元。
以往台灣在發展量產型遊艇有許多困難,其中之一是距離使用者太遠,遊艇買家主要集中在美國及歐洲,因此台灣生產的遊艇須負擔額外的運輸成本以及運輸時間,降低了與在地船廠的競爭力。另一問題是遊艇的銷售受制於代理商,缺乏良好的行銷通路。
然而,目前情況則有些改變,新興的亞洲市場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尤其是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造就了一批潛在的客戶。面對這樣的市場,相較於其他主要的遊艇生產國而言,台灣在地理位置上有著絕佳的優勢,同時也擁有良好的氣候,因為這類量產型遊艇大部分是以 FRP 玻璃纖維為材料,在高緯度地區的冬季則不利生產。
因此,如果台灣遊艇的量產技術可以建立起來,在量產遊艇的優勢地位便不容易被取代。

◎產業群聚效益◎
台灣的遊艇廠商大多數集中於基隆港及高雄港周邊,分成北台灣和南台灣,南台灣的高雄為主要的外銷遊艇產業重鎮,較大規模的遊艇廠都群聚在此地點。 例如:位於臨海工業區的嘉信遊艇、嘉鴻遊艇,位於小港的東哥遊艇,位於旗津地區的高鼎遊艇、高港造船,這幾家都是外銷實績較佳的領導廠商。
遊艇產業群聚,許多設施便可以共同建置,例如下水設施與試運專用碼頭。看準遊艇產業的未來前景,高雄市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展遊艇產業,目前高雄臨海新村已有部分碼頭調整為遊艇專用下水碼頭,同時下水設施也積極進行當中,另外,遊艇產業群聚也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例如:五金加工、化工原料、木工裝潢、電機設備等,在產業群聚的地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同時也使相關的技術勞工比較容易募集。
目前高雄市政府還推動南星計畫成為遊艇製造專區,預定在120公頃的土地上規劃遊艇廠房、供應商、物流和倉儲廠配置、道路、碼頭及下水設施等,讓廠家的投資減少,生產效益提高,在海洋局的意願調查中,已有19家業者申請進駐,海洋局預估投資金額至少四、五十億元,未來可創造一年 3 億美元產值,增加四千至五千個就業機會。

◎品牌佈局 永續經營◎
在遊艇市場上,消費者挑選某品牌的產品,只要這產品有優良的品質,且這品質在消費者心裡產生了信譽,這品牌就有了價值,即使價格相對其他同類產品要高出很多,但消費者仍會購買,並且把它的高價作為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徵。
我國應努力發展及提升「Taiwan Yacht」台灣遊艇優質品牌形象,作為主要市場策略。
台灣遊艇受到國際遊艇買主的喜愛,有很大部份的原因,是因為工藝技術的 水準相當優異而受到市場的肯定,因此人才培育與補充,將攸關產業未來的發展,政府已經開辦各種訓練班包括學校推動產學合作計畫,來引進生力軍,而產業界更透過技術與製造能力的加強與環境的改善,增加產業的魅力來吸引人才。

【議題探討】
台灣遊艇業的發展技術如此先進,但主要市場都是外銷歐美,未來是否可以開拓內需市場? 該有什麼策略?

遊艇在歐美各國不僅代表「有錢又有閒 」,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住在海上的遊艇,除了欣賞自然風光,也從是一系列相關的水上活動。遊艇不只是資產,還是交通工具與住所,提供「無形的」生活享受。台灣的社會,其實缺乏這樣的遊艇文化,人們的認知不同,一旦有資金想投資首要便是房地產,「有土斯有財」,這樣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遊艇文化在台灣較不被重視,所以內需市場也幾乎未開發。
但,認為台灣是一個海島型國家,遊艇業是有發展潛能的,開拓內需市場可以先從建立遊艇文化做起,讓遊艇也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台灣確實有許多限制使國內的遊艇產業目前沒有發展內需環境,目前可航行範圍以台灣本島及澎湖週邊二十四海浬內及彭佳嶼、綠島、蘭嶼週邊十二海浬內為限。
要發展國內的遊艇業,首先可以從政府規劃遊艇的活動相關辦法開始,藉由政府的力量提倡這樣的一項活動,適時給予優惠及補助,會有更多人民願意願意嘗試這樣的活動,像是從2004年起,海洋之都---高雄,每年都會舉辦海洋博覽會暨遊艇展活動,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參與,促進觀光、遊艇、甚至是船舶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時,政府可將廢棄的漁港轉型為休閒漁港,如此一來可以解決遊艇的停靠問題,也使可為觀光業創造更多景點與商機。

而在產業中的廠商方面,廠商除了發展精緻的客製化巨型遊艇之外,也可以發展小型的私人遊艇。但台灣目前主要的生產主力都是大型的精緻客製化遊艇,再回頭生產低價的小型遊艇,成本相對獲利都已較不實際。
台灣遊艇業發展至轉型期時,許多廠商紛紛轉為發展大型的客製化遊艇,而在此時決定與台灣一般遊艇廠商走不同定位的傑騰遊艇,將生產線外移至大陸,主攻小型遊艇市場,因為避開了大型遊艇的主要市場,幾乎沒有競爭者,在市場中得以快速成長。然而,主力已在製造大型客製化遊艇的廠商,或也可考慮在生產成本較低廉的大陸,設置小型遊艇的生產線,供應台灣內需市場的需求。
同時,因為小型遊艇相較於大型客製化遊艇,價格上相對低很多,也較符合人民的消費能力,小型遊艇價格依據遊艇長度、引擎及設備的配置,從幾百萬元到幾千萬元不等。
依行政院主計處2008年統計,台灣前20%的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高達183萬元 (Exhibit3),消費能力相當可觀。因此我們認為小型遊艇在台灣是有發展潛能的。如此能夠促進遊艇觀光業的發展,也帶動遊艇的內需市場。

Exhibit1:台灣遊艇出口產値

Exhibit2:2010年遊艇訂單世界排名(資料來源:ShowBoats International)

Exhibit3: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及最終消費支出依可支配所得(按戶數五等分位分)


◎資料來源◎

1.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產業競爭分析報告
2.工業總會服務網
3.科技產業資訊室 市場報導-我國遊艇產業概況及未來發展方向
4.台灣船舶網
5.高雄畫刊 封面故事-高雄造船新勢力
6.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網站
7.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總體統計資料庫


《錢景可期》南星計畫遊艇專區年產值百億

預計民國104年底營運〔記者曹明正/高雄報導〕

台灣區遊艇公會昨天與高市府簽下投資意向書,將投入「南星計畫」遊艇製造專區設廠,目前已有20家廠商表達意願,預計民國104年底開始營運,年產值上看新台幣100億元,可提供就業人數超過4000人。


高市府海洋局表示,遊艇製造專區位於中林路以南105公頃的土地,將整合相關業者上、中、下游,包括供應商、五金製造商、協力廠商、船廠及物流等,並提供臨港碼頭、水岸及下水設施等所需的大型廠房,可滿足建造120呎以上的巨型遊艇需求。

高雄市長陳菊指出,台灣遊艇的外銷量在亞洲排名第1、全世界是第5;全台31家遊艇產業,就有19家落腳高雄,占總產值80%。

台灣區遊艇公會理事長呂佳揚說,近期中國海南、廈門、上海、青島、深圳等地都表示要成立遊艇專區,願意提供台灣業者各項土地、租稅減免優惠,但他覺得,高雄遊艇產業聚落成形,留在高雄可發揮帶頭作用。

昨天高市府與台灣區遊艇工業同業公會正式簽定「南星計畫遊艇產業專區開發合作意向書」,計有15家遊艇製造商、5家零件五金與進出口業者加入。

海洋局表示,專區總投資額為新台幣50億元,預估年產值100億元,將在今年10月完成規劃,明年完成填土,民國104年底完成開發,供廠商進駐設廠營運,將以打造「亞洲豪華遊艇製造專區」為目標。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解讀世界上的著名遊艇品牌(香港財經日報)

解讀世界上的著名遊艇品牌
2010-09-29 17:06 PM HKT
来源:財經日報

在中國,特別是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區域,遊艇業近年來突飛猛進地發展。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認識些世界上的著名遊艇品牌,為遊艇步入我們的休閒娛樂生活做好準備吧!


Riva(麗娃):遊艇中的勞斯萊斯☆

1842年 進駐中國。擁有168年歷史的Riva是世界遊艇界中最悠久,最傳奇、最昂貴的品牌之一。全球公認其為遊艇中的「勞斯萊斯」。

Riva的船型均為限量收藏級,堪稱義大利傳統手工藝和現代高端科技的完美結晶。從33尺到115尺,無論開放式或飛橋式,每款均為手工限量製作。

購買Riva的客戶特點是追求完美生活品質,注重品位和身份。看看客戶群就知道。168年來,它始終是全球貴族、富豪及眾多影星的寵兒。

擁有 Riva遊艇的名人裏有:伊莉莎白•泰勒,索菲亞•羅蘭,約旦國王侯賽因,義大利王儲,西班牙國王,摩納哥王子尼古拉斯•凱奇,喬治•克魯尼,布萊德•皮特,中國的李嘉誠……


Wally(沃裏):義大利的遊艇貴族☆

1992 進駐中國。Wally是豪華遊艇品牌中的典型代表,專注于生產帆船艇和機動豪華遊艇的Wally,可以根據尺寸和滑板定制遊艇。

早在1999年,著名的《全景》週刊歸納了當時義大利有錢人的嗜好:沃利牌遊艇、1克拉大小的黃色鑽石、哈雷摩托車、羅落皮雅納牌小羊駝披風、鑲嵌水晶的古馳牌泳裝。

除了豪華遊艇,Wally還開發生產帆船和機動遊艇,並且可以根據尺寸和滑板定制生產。每種Wally產品的設計均採用實際應用的開發方法所得,旨在使設計於創新技術渾然天成,生產出性能優越、安全可靠、易於操控且外觀迷人的產品。

Wally 開發的優秀技術方案可以改善航行體驗:更加快速、更加簡單及更加安全。舒適度也是Wally設計中考慮的關鍵因素:制訂了持續改善技術與設計的計畫,以確保船主、家人和船員盡享其樂。


Princess(公主):永恆的尊貴典雅身姿☆

1963 進駐中國。公主(Princess)遊艇的創始人David King于1963年創建了公主(Princess)國際遊艇公司,總部位於英國西海岸主要城市普利茅斯(Plymouth)。目前公主(Princess)是世界遊艇市場頂級品牌。

Princess生產的遊艇線條優美典雅,室內裝潢豪華舒適,給人以最大程度的美感享受。Princess國際遊艇公司現在被認可為在世界小船建築業處於領導地位。

Princess遊艇承襲英國皇家貴族氣質:經典的設計,精良的工藝,出色的性能,可靠的品質,豪華的裝飾,舒適的佈局,成就了它極高的知名度。其每一代產品都在樹立著行業的標杆。


Ferretti(法拉帝):大海是一個天然工作室☆

1968 進駐中國。Ferretti隸屬法拉帝集團(Ferretti Group)——全球設計、製造並銷售豪華遊艇的領導者。

法拉帝格言——進入法拉帝的世界,就意味著擁有一艘從海裏誕生的遊艇,這並不只是一句浪漫的話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工作室,在海上航行能夠幫助我們不斷改良並設計出優秀的遊艇。用「遊艇是用來感受生活的,而不是用來炫耀的」的設計宗旨作為理念。確保了遊艇在性能和技術都是無可匹敵的。


Azimut(阿茲慕):跳躍在藍色樂章上的音符☆

1969 進駐中國。Azimut(阿茲慕)是全球頂尖的休閒遊艇品牌,其摩登先鋒的創新、銳意進取的研發和義大利卓越的工藝,一同構築了品牌今天的輝煌成就。無論是經典的飛橋遊艇還是時尚的運動艇,其設計和生產都代表著全球的潮流,是歐美和亞洲地區最暢銷的義大利遊艇品牌之一。

Azimut完美的設計風格融入遊艇的每一個細節:革命性的開放式上層結構使親近大海的方式更靈活多樣,閒適輕鬆的氣氛讓人沉醉其中、欲罷不能;而起居區域不僅可以敞開迎接海風的吹拂,也可以保持私密、營造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如此水上尤物,讓人在欣賞之餘,不由憧憬著那天高海藍的舒適與愜意。


Itama(意達馬):「水上林寶堅尼」的風采☆

1969 進駐中國。義大利開放式豪華遊艇品牌Itama,以其極至的優雅和超凡的性能成功引領潮流三十餘年,經典的藍白色已成為義大利、優雅、豪華遊艇的象徵。

Itama獨特的古典風格和先進的造船技藝,完美地演繹出其別稱「水上林寶堅尼」的風采和義大利遊艇的精髓,開創出奢華品味的新標準。優雅的外形,強勁的動力,高超的性能,以及與大海零距離的親密接觸:這就是Itama遊艇的風格。這種風格已成為「義大利製造」的代名詞,並且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士認同為社會成就的象徵,以及對永恆之美的有力闡述。


Sunrunner(聖倫娜):細節之處見真章☆

2001 進駐中國。Sunrunner遊艇是世界運動型遊艇頂尖品牌之一,採用澳大利亞先進造船工藝和頂級發動機,舒適度好、性價比高,尤以嚴謹的造船理念和對品質、性能、細節的重視在國際上有口皆碑。

Sunrunner艙內全部採用櫻桃木細木傢俱,布藝採用雙道縫合,船首圍欄採用厚度為30毫米不銹鋼代替了標準厚度25毫米的不銹鋼,冰箱容積比大多數船上冰箱大20%,甚至連艙內的地毯邊緣都經過精心處理。較低的噪音和振動、良好的穩定性以及堅固耐用的特點使Sunrunner脫穎而出。


Aicon:獨一無二的義大利新銳☆

1993 進駐中國。義大利新銳的動力遊艇品牌Aicon近年發展迅猛,在義大利乃至歐洲的遊艇業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致力於建造不僅符合審美哲學,且追求集舒適性、功能性、航海性於一身的遊艇傑作,確保每一艘Aicon都是獨一無二。開闊延伸的空間,自然流動的線條,一切盡為創造美妙的艙內及艙外環境。

Aicon擁有獨立的遊艇研發設計中心,巴勒莫大學的工程材料系致力於玻璃鋼及其他新型材料的開發和應用。Aicon創新化的遊艇融入了更多時尚元素,採用大量弧形設計,造型飽滿圓潤;雙層駕駛橋樓複式構造,充分擴展室內起居活動空間並追求舒適性;採納了動力遊艇船體的經典V造型,艇體設計適合於A級水域,艇底線型優化了破浪力設計,航行極度舒適。


資料來源:財經日報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台灣之光--嘉鴻集團( 赫淶森遊艇 )

公共電視節目 - 發現南台灣

台灣之光--嘉鴻集團( 赫淶森遊艇 )


台灣遊艇業的發展史

台灣遊艇業的發展史


【萌芽期(1960~1964)】

台灣的遊艇產業始於美軍駐台人員的引進,初期在淡水河畔設計建造,多以帆船為主。

我國遊艇工業始於1958年之萌芽,當時淡水河畔幾家小型木造舢板廠商,接受數位喜愛遊艇且又熱心於台灣自行建造小型的業餘專家協助指導之下,開始木造遊艇的生產。
之後適逢越戰時期,美軍休假來台,使用自行設計的設計圖,利用台灣廉價及精良的木工技術,製作小型遊艇遊玩,由於業者的勤勉與模仿領悟性強及造船木工手藝精巧等條件。
美軍回國後廣為宣傳台灣的小型遊艇造船能力,深受台美軍之喜愛,曾外銷隻美國西海岸,打開台灣遊艇事業在美國的知名度。
當時由於法令的限制,遊艇業者必須設廠於工業區內,使得每次交船時,需要路上行舟穿州過界,在遊艇尺寸還維持在五呎的時代,陸上行舟,遊艇業卻還能忍受。


【發展期(1965~1979)】

價廉物美的台製遊艇在美國逐漸打出知名度,原廠開始擴充,新廠也如雨後春筍般一家家的設立,多數分布在高雄。

台灣生產的遊艇以物美價廉及客製化的特性,很快風靡全球海上休閒遊樂市場。加上世界經濟快速成長,主要工業國家國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歐美特國對遊艇需求增加,成為遊艇外銷深具潛力之市場。
為因應遊艇需求量的提昇,台灣的遊艇業者乃逐漸由耗時費工的木製遊艇改為可快速生產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

1965年,由於玻璃纖維強化塑膠造船技術自國外引進與歐美國家需求增加,遂逐漸邁入專業化生產的階段及遊艇外銷市場開始漸漸打開,但是建造遊艇的技術與市場的銷售仍需要美商的指導和協助。

1966年,政府曾一度將遊艇製造業列入獎勵範圍,後因獎勵措施一被進口國作為課課徵傾銷稅與平衡稅之藉口,故在1971年予以廢除。

1971年,遊艇的製造是以木製遊艇為主。

1972年,國產遊艇在歐洲遊艇大賽備受矚目,在歐洲市場打開知名度,1974年又在英倫海峽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好評。這段期間遊艇製造廠生產設備已較具規模,
造船技術較先前更為熟練,生產品質亦較為提高。因此由1976年年產銷568艘(外銷金額達2800萬美元),增加到1977年1008艘,1979年1828艘之高峰。

1977年約有40餘家遊艇製造公司,其中約有一半集中於北部沿海地區,一半在台南及高屏地區。外銷區大部分集中在美國,約佔60%(佔美國進口總值約14%,僅次於加拿大、香港),
其次為歐洲市場佔15%,加拿大和澳洲各佔10%。製作的遊艇分為兩類,一種是動力遊艇,另一種為帆船是遊艇。
其造價一船型種類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一般小型遊艇離岸價格(FOB)約為3萬美元,最大型都可以高達一艘40萬美元。

船型的大小一客戶的需求而變,動力遊艇由30至91呎不等,共分十餘種;帆船式遊艇較小,由30呎至60呎不等,也沒文十餘種形式。
在外銷市場中,一般較長遊艇外銷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地,而美國市場則以長34呎至41呎之間的遊艇銷路較好。


【成長期(1980~1988)】

1980年代,台灣曾經有「遊艇王國」之稱。
當時遊艇相當風光一時;那時的遊艇是購買國外的設計圖,或者是買船者提供的設計圖,再由我國廠商承製,賺取勞力錢,自己本身並沒有專業技術,加值極低。
此後,政府以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及科技專案,投入我國的造船業,對製造商船、遊艇、特用船艇都從設計著手,而建立我國自行造船的完整能力。

1980年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機,因受到油價變動的衝擊,影響到我國最大的外銷市場美國,使得遊艇的需求量大減,讓外銷的數量減少,呈現負成長的狀態。
但是在1981以後,遊艇市場開始好轉,每年以10%~20%的比例穩定成長,外銷的金額接近2億美元,成為我國高價位外銷產品之一。


【衰退期(1989~1994)】

1990年代後,在北美市場萎縮、台幣升值等不利因素下,遊艇外銷量急速縮減,將近70%的遊艇場因此倒閉。

1990年由於國際情勢的轉變,北美市場萎縮,加上台幣強勁升值,造成遊艇產業開始走下坡;
尤其是到了1994年,是台灣遊艇業最慘澹的時期,出口總值甚至僅有15億台幣,在短短5年間有將近70%的遊艇廠因此而倒閉,原本有100多加的遊艇公司,至今只剩下20家。


【轉型期(1995~1998)】

台灣歷經市場萎縮、技術演進和產業升級後,僅存的20多家遊艇公司已手工技術開始打造高品質的遊艇。
面對國際性的競爭,國內遊艇產品開始擺脫過去中低價位的中小型船舶市場,朝向大型化、高價值發展,也就是提高遊艇的附加價值,尋求新的生存空間。
廠商也體認到,大量生產的小型船舶,在過去美元兌換台幣為1比40的年代,加上生產成本低,的確具有極強的競爭力;

但今日,在台灣已不具有競爭優勢。轉型期間,年產量約在250艘上下,但年產值正漸漸提昇,產品單價稍稍上揚,廠商生產的遊艇出口亦在逐漸轉變中。


【再成長期(1999~迄今)】

台灣生產的遊艇以物美價廉及客製化的特性,很快風靡全球海上休閒遊樂市場。加上世界經濟快速成長,主要工業國家國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歐美對遊艇需求增加,成為遊艇外銷深具潛力之市場。
因應遊艇需求量的提昇,台灣的遊艇業者乃逐漸由耗時費工的木製遊艇改為可快速生產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

在1999年後,市場需求量增大、美金升值,且歷經衰變和轉型時期,存活下來的遊艇公司體質較佳,使得我國遊艇工業創佳績。

2000年後,遊艇業界亟思轉型、分散市場,訂單以客製化高價豪華遊艇為主要,逐漸為遊艇業尋回國際競爭力。遊艇產業近來以生產FRP動力遊艇為主。

在1999年後,市場需求量增大、美金升值,且歷經衰變和轉型時期,存活下來的遊艇公司體質較佳,加上朝向巨型遊艇發展,使得我國遊艇工業創佳績。
以1989年,外銷量為1000餘艘,平均單價僅約15萬美元;2003年平均單價則上昇至約65萬美元,平均單價在十餘年間成長4%以上。
期間雖受911恐怖攻擊和中國的競爭使產值受到影響,但是台灣遊艇工業仍在持續進步中。

現階段台灣遊艇分佈成南、北兩大區域,南台灣為台灣遊艇生產重鎮,以台南、高雄、屏東為聚地,北部遊艇則聚集在台北、桃園。
就主要出口中心而言,北部區域已基隆港為出口中心,南部區域以高雄港為出口中心。


資料來源:
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0/johndick/taiwanyachthistory_page.htm


台灣造船業的發展簡史

台灣造船業的發展簡史

【前言】

回顧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工業技術發展快速,世界造船工業創造了十分突出的成績,
此段期間,世界造船工業之發展大致可區分為四個階段:[註1]
一、1860至1940年代,以英國造船工業為代表,具有「海權」特色。
二、1940至1950年代,以美國造船工業為代表,具有「系統」特色。
三、1960至1970年代,以西歐造船工業為代表,具有「傳統」特色。
四、1970至2000年代,以亞太造船工業為代表,具有「整合」特色。

台灣在19世紀的前半期船舶以木殼帆船為主,到19世紀中葉鐵殼船才取代木殼帆船,
不久之後柴油機逐漸成為變成主要動力推進系統,因兩次能源危機造成柴油機成為世界商船的主要動力推進主機。
造船業之成長與世界經濟貿易成長有關外,更與世界燃油價格,重要航到開放或關閉,國際法規,國際船價之變化相關聯。
1960-1973工業國家紛紛進口工業原料,爭相訂造大批新船,是世界造船業黃金期,
1970年代末因能源危機導致船訂單跌到谷底,
1980年代除初期出現短暫的散貨船熱,船舶市場處於蕭條狀況,
1988年後逐漸復紓,
1992年達到最高峰,
1997年因全球金融海嘯,導致船廠以低價競爭。


【日治時期】
西元1916年日本的礦業家木村九太郎在基隆創設木村鐵工所,
1918年開始建造船塢從修船和小汽艇開始,
在總督府支持下1922年投資基隆船渠株式會社有員工400人,
1937年總督府配合南進政策故尋找一些企業共同創辦台灣船渠株式會社。


【中華民國】
1946年政府將日治時期基隆的船渠株式會社,高雄的株式會社鐵工所與東光興業株式會社合併成臺灣機械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西元1948年因便於管理故將基隆造船廠與高雄機器場分別獨立,並調派原中央造船籌備處主任周茂伯為臺灣造船公司總經理。
二戰期間美軍轟炸把部分設施破壞又因資源委員會部份官員向中共投降,機械無法運到台灣導致初期發展落後,
臺船在1950年才始建新船,大多以漁船和小型軍用艇為主,台船也也參與一些製造業務,
1955年經濟部長尹仲容下令台灣造船公司和台灣機械公司業務分開,以避免衝突並兼及技術改進,
1954到1955間臺船想朝著遠洋輪船發展,故有殷臺公司租借案,
並於1959年建造36000噸信仰號,該油輪完成引起國際關注,顯示台灣已有製造大船的能力,但尚未有設計能力,
1962年殷臺公司結束,1964年因殷臺公司所遺留之財務問題,李國鼎宣佈改組臺船,
1974年中國造船公司成立選擇石川島播摩重工為國外技術合作對象,主要業務以造船、製機為主與臺船相同,
到了1978年鑒於臺船業務與中船部份重疊,經濟部將臺船與中船合併,此時期以建造商船為主,也配合政府進口能源政策建造一些油輪,
雖無設計經驗但憑著政府與中油公司支持成為台灣造船往更大化邁進,也使台灣當時成為世界第18大造船國,
中船曾建造當時全世界第二大船型柏瑪奮進號油輪,中船承建的船隻曾連續多年登上英國皇家造船協會名船錄,
中船不只建造商船和漁船也應政府要求建造些軍艦,如海鷗計劃、先鋒計劃……,
2001因虧損嚴重施行再生計劃,內容為裁減人事、大量兼併組織,
2002年轉虧為盈,行政院於2003年已核定中船公司民營計劃書,
2007年重新更名為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2008正式民營化。


資料來源:
1.周育民,(2007)臺灣製造業成功經驗對發展藍海觀光以遊艇觀光為例探討對產業及地區發展藍海觀光的影響,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2.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0/johndick/taiwanshiphistory_page.htm


我國遊艇產業概況及未來發展方向(2010)


我國遊艇產業概況及未來發展方向(2010)

台灣遊艇製造產業發展十分蓬勃,並有「遊艇王國」之美譽,1990年代期間雖受工資及原物料上漲等因素影響,使我國遊艇產量一度衰退,但近年在廠商加強上下游整合及積極轉型帶動下,轉以高附加價值、客製化豪華遊艇外銷為主,依據臺灣區遊艇工業同業公會統計,2006年遊艇出口產值為新台幣77.9億元,2008年遊艇出口產值為新台幣106.9億元,年平均成長率達17.1%,成績斐然。

另根據知名國際遊艇雜誌ShowBoats International 2009年12月公布之最新全球大型遊艇(80英尺以上)訂單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大型遊艇訂單數為752艘,較2009年992艘下滑。在各國遊艇製造排名部分,義大利以遊艇總長44,944英尺排名第1,其次分別為美國、荷蘭、德國、英國及土耳其,台灣以4,432英尺排名全球第7,領先第8的中國2,014英尺達1倍以上;而從平均接單長度來看,德國以248英尺排名第1,荷蘭173英尺第2,土耳其147呎第3,台灣則從96英尺微幅增加到101英尺,同樣名列第7。


表一、2010年遊艇訂單世界排名(資料來源:ShowBoats International)
2010年排名 國家 訂單總長度(英尺) 訂單數 2010年訂單平均長度(英尺) 2009年訂單平均長度(英尺)
1 義大利 44,944 383 117 116
2 美國 9,066 63 144 130
3 荷蘭 8,501 49 173 174
4 德國 7,688 31 248 270
5 英國 6,729 68 99 97
6 土耳其 5,158 35 147 144
7 台灣 4,432 44 101 96
8 中國 2,014 21 96 93
9 紐西蘭 1,106 8 138 未提供
10 巴西 1,101 10 100 未提供

相對於遊艇外銷的佳績,受限於硬體建設及配套設施不足、法規限制、國人習慣等因素,國內遊艇活動服務產業則始終難以開展,無法透過國內遊艇活動的發展,進而衍生周邊水上娛樂、遊艇運輸、遊艇港休閒設施開發、餐飲服務等關連服務業龐大商機與就業機會,殊為可惜。

目前政府已經注意到國內發展遊艇活動的潛力與重要性,交通部刻正研擬中的「推動遊艇活動發展方案」,針對相關法規制度的鬆綁、檢討開放遊艇活動水域、簡化CIQS(Customs, Immigration, Quarantine and Security, 即通關、入出境、檢疫及安檢)程序、增加規劃闢建遊艇港等,均提出相關規劃。另,鑒於遊艇有別於一般運輸之船舶,有關遊艇所涉檢查、丈量、登記註冊、給照等航政管理,業納入「船舶法修正草案」增訂遊艇專章予以鬆綁,俟完成立法程序即可施行。

配合政府全力發展遊艇活動產業,目前經建會亦正進行「台灣最適遊艇活動模式及推動策略之研究」,透過深入研究如美國、澳洲、紐西蘭等標竿國家發展遊艇活動的政策與做法,作為未來持續調整鬆綁相關法令、開放活動水域及闢建泊港基地等之參考,期望未來在各項條件相互配合並成熟後,可逐漸改變國人不願親近海洋及參與遊艇等海上休閒活動的習慣,使各階層民眾皆能享受遊艇活動的樂趣。


資料來源:經建會部門 99年2月11日 劉玟妤


臺灣最適遊艇活動模式及推動策略之研究(2010)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促進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摘要:

1971年至1988年代,台灣每年拆解一、兩百萬噸船舶,被稱為『拆船王國』;
自 1987 年起,國內製造業突飛猛進,其中又以遊艇製造業之表現最為出色,不僅當時亞洲最大之遊艇製造廠就在台灣,而且我國所製造 30 呎以下之小型遊艇,出口量為全球最大,金額一度高達二億美元,自此於國際間享有『遊艇王國』之美譽。

此後,雖因原物料及工資上漲等因素使我國遊艇產量一度萎縮,然而在業者積極尋求轉型,不斷朝向豪華客製化遊艇製造的努力下,2004年法國時尚品牌LV(Louis Vuitton)總裁向我國業者下單改裝其LV遊艇,使我國遊艇製造再次成為世界矚目之焦點,2006年我國遊艇建造量更排名世界第四,僅次於義大利、美國與荷蘭,極富國際競爭力。

然而,觀察國內從事遊艇及其他水上遊憩活動之現況,卻未因製造業之蓬勃發展而有所熱絡,『遊艇王國』對一般人民而言僅為經濟名詞,『海洋國家』亦屬地理狀況之描述,海洋遊憩活動於國人日常休閒活動中之普及度仍低。

因此,如何使我國遊艇王國之稱號名副其實,並展現我國海洋國家之本色,讓國人在從事娛樂休閒活動時也能享受我國製造業的豐碩成果與驕傲,即成為我國遊艇活動及經濟發展之重要課題。
為此,政府相關單位於民國 95 年起即開始不斷藉由「推動遊艇活動發展方案」之執行,透過跨部會間之協調與合作,對相關發展及法令進行修正,以期達成推動我國遊艇活動發展之目標。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與核心議題,即在於探究我國遊艇活動發展之真正困境,以及如何透過法令調整、政策與相關措施之推動健全我國整體遊艇活動環境,最終建立最適我國之遊艇活動發展模式。


原文下載: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遊艇的定義 (維基百科)

遊艇yacht

是一種休閒取向的水上交通工具,多數用於私人娛樂及體育運動等,有風帆或動力推進等類型。

遊艇的長度大多從32到35呎(10-11公尺)起跳,以至100呎以上,100呎(34公尺)以上的可以稱為巨型遊艇(mega yacht),而超過200呎(70公尺)的也稱為超級遊艇(super yacht),小於典型的定期航線客輪或油輪等。

遊艇本身並不見得非常昂貴,但在大型豪華遊艇成為一股趨勢的現在,冠上遊艇一詞的也愈來愈侷限在競賽與巡航的類型。

小型遊艇的造價可能和私家車相當或更高,固定開支可能又更高,包括牌照費、泊船隻的碼頭費、清潔費、修理費、更換零件、船長費、保安、保險等,因而常被視為有錢人的娛樂工具,私人持有遊艇亦被視為生活品味和社會階級的象徵。而負擔不起其高昂售價的一般人,也有按月租借或者分期付款以享受其樂趣的。

以50呎至80呎遊艇的結構,通常可分為船橋,上甲板及船殼由上到下分層。船橋通常有增加另一駕駛台。在室內部置方面,通常有主人房,貴賓室,客房,廚房及沙龍,視長度不一而定。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遊艇


2009年全球Superyacht船廠訂單排名

資料來源:ShowBoats International



TOP 20 BUILDERS



2009

RANK



Company name



Total length

(m)



Total length

(ft)



No Of

projects



Avg Length

(ft)



2008

Rank


1


AZIMUT-Benetti


3,972


13,030


111


117


1


2


Ferretti Group


3,093


10,148


97


105


2


3


Rodriguez Group


2,198


7,211


56


129


3


4


Sunseeker


1,887


6,191


66


94


5


5


InRizzandi Group


1,608


5,276


56


94


-


6


Fipa Group


1,575


5,167


47


110


6


7


Lurssen


1,400


4,593


16


287


4


8


Sanlorenzo


1,243


4,079


38


107


7


9


Camuzzi Nautica


1,136


3,727


28


133


9


10


Trinity Yachts


1,017


3,337


19


176


8


11


Feadship


815


2,673


14


191


-


12


Heesen


792


2,598


17


153


11


13


ThyssenKrupp/ Blohm+VOSS


787


2,581


9


287


10


14


Westport


621


2,038


16


127


13


15


Amels


609


1,998


11


182


15



16





Horizon



578




1,896




19




100




12



17


Perini Navi


563


1,864


11


168


14



18




Kha Shing




546




1,790




18




99




17



19


Palmer Johnson


495


1,624


12


135


-


20


Timmerman Yachts


468


1,536


13


118


19